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葉育菱 - Kaohsiung Public Art Free Hugs



參展團體名稱
(中文) 葉育菱 (文藻外語學院傳播藝術系)
(英文) Yeh Yu-Ling
人員名單:蔡明忠、鄭仕恩、蔡佳杏、黃嘉琪、
沈冠潁、郭澤潁、洪鏵鍹、張為翔、魏毅
e-mail:yulin126debby2004@yaoo.co.uk

簡介
A. [得獎作品]
1. ‘Are you Terry’ 動畫
此作品於西元2005年12月獲得台灣4C數位競賽西恩廠商贊助獎
2. ‘Feeling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ith Starbucks’
此平面設計獲得第一名評審團獎項
3. ‘Are you Terry’ 動畫
此動畫於2006年入圍台灣國際動畫影展決選名單
B. [其他展覽經歷]
1. ‘Are you Terry’動畫曾在下列地點展出
(1) 伯明罕7-Inch 電影院, 西元2005年5月 (http://www.7inch.org.uk/)
(2) ArtsFest Festival在伯明罕圖書戲院, 西元2005年9月. (http://www.artsfest.org.uk/)
(3) Coventry BBC 開幕典禮, 西元2005年10月
(4) 伯明罕Flatpack Festival, 西元2006年9月 (http://www.7inch.org/flatpack/)
(5) Godiva Festival 在Coventry Lanchester美術館, 西元2006年3月.
(6) 伯明罕 Mac 戲院,西元2006年5月2號.
(7) 伯明罕BBC Big Screen影展, 西元2006年5月19號至21號
(8) 台灣國際動畫影展入選作品撥放, 西元2006年9月1號至10號
(9) 台灣4C數位內容學院,西元2006年9月至10月
(10) 收藏於Festival focus 電影資料庫 (http://www.festivalfocus.org/user_view.php)
2. ‘A Residual Cleft In My Beautiful Life: Childhood’
此作品曾在下列地點展出
(1) Coventry Lanchester 美術館, 西元2007年2月
(2) 台灣4C數位內容學院, 西元2007年7月至8月
(3) 博士作品論文, 西元2008年5月
3. ‘The One You Never Get’動畫曾在西元2004年Coventry Lanchester美術館演展 (Godiva
Festival),
4. ‘The Mind’ & ‘The Edge’ 平面作品在西元2005年Coventry Lanchester美術館展示 (Godiva Festival)

展覽主題名稱
(中文) 高雄公共藝術讓我抱抱
(英文) Kaohsiung Public Art Free Hugs
作品媒材:攝影印刷,影片,數位相框,壓克力

創作理念:
此藝術活動創作的理念是來自一位首創Free Hugs Movement (http://www.freehugscampaign.org/) 澳籍男士 Juan Mann。Juan長期居住在倫敦,但由於種種因素一人之身在外生活困境,2000初年他決定回到故鄉。當抵達雪梨獨自站在機場出關口,看見其他旅客與其親人、朋友、伴侶互相擁抱熱情寒暄慰問,這樣的情景給了Juan很大的衝擊。Juan突然覺得回到國家自己卻好像陌生人一樣,接受不到家鄉的熱情歡迎、感受不到故鄉的溫暖,沒有人在機場等待他、擁抱他或對他微笑。受到這樣的打擊,某天Juan站在一條路人來來去去繁集熱鬧的街上,兩手各舉一個紙箱板寫上’Free Hugs’ 兩字,等待著路人絲絲的回應。剛開始15分鐘路人只是用著疑惑異樣的眼光看著Juan。但不久後、一位女性向前拍拍了Juan的肩膀,開始述說她對她狗狗那天早上死去情形的感受,又提到她對女兒車禍意外身亡一年後的心情,每當獨自一人想起這些事情時,她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擁抱。於是、Juan以半跪的姿勢敞開雙手擁抱這位願意和他分享人生故事的女士。當他擁抱完後放下雙手時,這位女士微笑了。對Juan來說、這樣的喜悅是對自己更是對他人的一種了解與安慰。Free Hugs Movement就此從雪梨澳洲擴展到英國、台灣(台北、高雄)及許多其他歐亞洲國家地區,愛好者也因此更成立了Free Hugs Campaign希望讓Juan對於人間溫情的渴望與分享在整個地球村上發酵。
建立在Free Hugs Movements的基礎上,我個人的疑問是 ‘人需要被擁抱時可以利用像Free Hugs 這樣的行動表達方式得到關懷與重視,那麼公共藝術呢?’ 與環境結合的公共藝術品美化了市容,過往路人或許會因為它們壯觀的外型與獨特設計給予幾秒鐘的駐留與欣賞,除此之外、城市裡其他繁雜色彩產品似乎將公共藝術為城市所帶來的wow factor給淡化了。如果我們試著將每項具有獨特價值的公共藝術擬人化,他們駐立在擾嚷的生活中盡心盡力,然而有幾個人因為文化社會歷史上的努力得到小小的掌聲?是否應採取主動性與實質行動性的回應對這些默默無聲貢獻的’小生物’表達一種重視與認同,而不只是它成為生活中的理所當然! ’小生物’可立大功,這必須建立在大眾與小生物之間的共鳴:它也需要我們的擁抱。

0 意見: